中国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这是公认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形式。然而, 在甲骨文之前,还存在着更古老、更神秘的字体。那么,中国文字的“老大哥 ”究竟是谁呢?
我们必须回溯到 4200 年前的史前时期,具体来说是 1991 年在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的挖掘 中发现的山大丁公陶文。这种古老的文字刻写在一块近似梯形的泥质陶片上, 共有 5 行 11 个字。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文字的笔画流畅而清晰可见,字与字之间保留了一定的间距,使得每个字都可以独立成字。丁公陶文摆脱了图画文字的特点, 展现出人类社会进步的印记。
考古学家通过对丁公陶文的研究, 将其年代确定为龙山文化晚期, 比甲骨文早约 800 年。 然而, 对于这 11 个字的具体含义, 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有的专家认为丁公陶文是早期文字的成熟形式,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它是一种“误入歧途 ”的文字。
纵观争议, 我们不禁想知道 4200 年前的这位“字体设计师 ”究竟想传达什么讯息。尽管 丁公陶文的具体内容还存有疑问,但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类似文字现象, 表明当时人类文明正在逐步形成。
除了文字的起源, 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值得关注。在这个时期, 人们已经掌 握了缝纫技术, 使用骨针进行衣物制作。 1985 年在山东泗水出土的骨针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 针眼仅有 0.1 厘米,因此缝纫线的质量必须相应提高。此外,龙山文化时期的纺织水平已经
达到了现代农家腰织机的粗布纹水平,考古专家甚至推断那时可能已经有了正式的织布机。
另外, 我们不得不提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食物。谷物在当时成为主要食物,传统的烧烤方 式对谷物来说并不适用。因此,古人们发明了甗和鬲等烹饪工具,让他们的饮食更加多样化 和方便。甗相当于现代的蒸锅,使用甗, 人们已经可以轻松享用一碗大米饭了。此外, 古人 们似乎还使用鬲进行火锅烹饪, 虽然对于鬲的具体使用方式我们只能推测。但或许在 4000 多 年前, 他们也曾围坐在一起, 像我们今天一样在鬲中倒入山泉水,放入新鲜食材, 享受美食的香味。
而关于居住方面, 龙山文化时期的房屋从半地穴式逐渐过渡到地上建筑。古人们掌握了 建筑技术,使用柱洞、柱础石及夯筑技术,使房屋更加牢固、安全。通过复原图我们可以看出,龙山时期人们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现代化 ”。
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大型聚落遗址, 这表明 4000 年前的古人们已经创造了较为先进的古文化。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齐鲁大地也在时光的洪流中焕发新颜。不论是古人还是我们现在的 人类, 都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以及龙山文化时期的生活方式,都是这段历史中重要的篇章。让我们怀着敬意,继续传承和
创造,为未来的传奇留下更多的痕迹。
上一条:2023-41学认甲骨文 “兴 ”高采烈, “共 ”迎中秋
下一条:2023-39商代文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