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语言资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3-05用文字之钥,解锁古代“百科全书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10:22     


文字是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许进雄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许进雄

   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


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以分析古文字来探求古代社会的具体状况, 可以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中,作者许进雄精心撷取 421 个与日常生活 息息相关的古文字,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破除当代对于上古时期诸多礼俗、习惯、思 想的误解,真实、有趣地呈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全景图卷。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 标题为编者所加。

   骨头占卜不是简单的事今天人类已能往返月球,探测千万里外的星球,对很多现象都能给予科学性的解释,知 识较之古人不知要渊博多少, 但是很多人的心态还是和古人相去不远。譬如说,我们现在还 有很多人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去回避灾难或获得幸福,因此有人观察茶叶浮沉的情况或砂土上爪迹,以为吉凶预示之机。中国古人也因同样的目的而向甲骨的神灵请教。

   甲骨的占卜,是利用火烧灼龟甲或兽骨使骨甲破裂成纹, 从而以骨甲上呈现兆纹的角度 作为判断吉凶的卜问方法。甲骨文的“ 卜 ”字,作火烧灼甲骨后呈现分裂的兆纹形状。从兆 纹所形成的角度可以得知问题的答案,故甲骨文的“ 占 ”字,作卜骨上兆纹的形状及一张嘴 之形, 表示以兆纹说话,即以兆纹呈现神灵旨意之意。根据发掘的材料, 中国于 5400 多年前 已有骨卜的习俗, 但到七八百年之后的龙山时代才较普遍。商代之前施行用卜骨的地域甚广, 包括现今的山东、江苏、河北、辽宁、吉林、河南、陕西、山西、四川、内蒙古、甘肃等省 区。从发现的频度看, 占卜比较常见于东方的文化传统。商代以前占卜所使用的是牛、羊、 猪、鹿等大型哺乳动物的骨头。龟壳板虽见于其前的墓葬, 但比较可能是种装饰品或宗教仪 式的用具,并不是占卜的材料。大致到了商代,人们才使用龟甲问卜,并有其比骨卜更受到信任的倾向,而且使用的动物骨头几乎都是牛的肩胛骨。

用骨头占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是材料的价格。骨头虽是肉食的废物利用, 但在有 史时期,人们只有在庆会祭祀时才屠宰大型的家畜, 牛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宰杀的。而且一 头牛只有两块肩胛骨。骨头要经过很多道修整的手续,包括锯、磋、挖、刻等等。以商代所 用青铜工具的效率而言,一人一天恐怕完成不了多少片。有人实验, 一天差不多只完成一板 而已。很多人烧灼不得法, 一天的时间也烧不出一个兆纹来。有一位材料科学专家发现,要 把原料浸泡在水中几个小时, 让骨胶原溶解流失,才能改变骨的骨质结构, 而在一分钟烧出

一个兆来。骨卜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施行的, 这不但增加其神秘性, 也建立了巫者的权威性。

   古人认为骨有神灵,有预知未来的本事, 能帮助人们解决困难。但骨头是不会说话的, 从商代甲骨上的纹路角度与答案的统计知道, 甲骨上的吉兆与兆纹形状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若要确定兆纹所代表的吉凶意义,就得通过另外的手续。从《史记·龟策列传》等后世的文献,参照后世少数民族的骨卜习惯, 占卜咨询的步骤大致如下: 在使用火烧灼前, 首先与骨 的神灵作口头的约定, 以什么样形状的兆纹表示什么样的意思。譬如说,约定兆的横纹向上 走表示肯定, 向下走表示否定。相反的约定也可以。骨一经火的烧灼,立刻就可以显现纹路 而得到答案是肯定或否定了。如此一来, 如果能够控制兆纹剥裂的方向,就可以通过控制兆 纹的角度,达到控制问卜人行动的目的。同样的,问卜的人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使神灵

同意自己的意愿,以推行自己的政策,达到神权控制政治的目的。

   教育是天生的赋性把经验传给下一代是动物天生的赋性,故不管是原始或进步的社会, 都会把教学之事纳 入组织,差别只是规模的大小及精细的程度而已。到了适当的时候, 社会就会要求父母把子 女送到学校, 接受能自立于世间的必要技能与知识。人类初生时没有分别, 成长后却各具不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的文化,主要就在于经过了这一过程中不同内容的影响。

   人类成长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各社会的教育程序也大概一致。在儿童入学之前, 家庭要先教以语言,使其能表达思想,了解别人的意思。到了学校后,人就学习主要的三件 事,即发展智力的认知性学习,确立价值观的情感性学习, 以及发展操作技能的心理运动性 学习。至于参与社会活动, 作为行为准则的礼仪, 则是高一层的知识, 属于后一阶段的学习。

那么,学习的概念是如何表现在我们的语言上呢?

   学和教是一事的两个层面,甲骨文的“学 ”和“教 ”字都有共同的部分“爻 ”。“爻 ” 字在后代的意义是卦爻,因此有人以为“爻 ”是交错的算筹形状。但是以算筹演算数学是很 进步的事,其发展应不早于春秋时代。至于更为高深复杂的卦爻神道,更非孩童所能懂得的  学问。原始教育的特点是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关系密切,因此“爻 ”所表现的该是一种一般

入学儿童所能学和做的事,而非专职人员的专门知识。

起初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到了一定的年龄, 每个人都要学习如何在社团中过生活。在 以谋取食物为日常主要活动的古代, 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制造工具、打猎或耕地等必要的技术。 但当社会出现了阶级后,有些人就要多学当统治阶级的必要内容。《礼记·内则》说自帝舜 至周代,教学的人分别有国老和庶老。商代以前的已不能征验, 但至少反映学有阶级之分的 后代观念。甲骨卜辞有“大学 ”的名称, 可知商代不但孩童入学,一定也有为成人而设的高 层次教学。卜辞有“教戍 ”“学马 ”“王学众伐于免方 ”,应是有关军事的训练;还有关于 “多 ”入学的卜问,职责与举行礼仪时乐舞的演奏有关。古代“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我 们可以理解商代高级的教学主要为祭祀与军事服务。负责教学的人自周代以来被称为师,师 在商周时代是一种军衔。《周礼·地官》言师氏掌教育贵族子弟及王家侍卫,不但渊源自商代,也表明军事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王朝的信史时代中国古史中当阶级已确立, 国家制度化, 个人对于社会的义务强化, 且已有文字的记载, 即已进入信史的时代。此阶段的成熟期可以夏、商、周三代的王朝为代表。这时期掌握政治 上最高权力的人被称为王。就目前的材料看, 王的名称虽是商人首先使用的,但它很可能承 继自夏代。王权虽是种颇为抽象的概念, 却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国家所必须有的制度。一 旦有了文字, 人们一定要想办法用文字去表达其权威与地位。如此抽象的概念,不外用音读 的假借或与王权有关的事物去表达。 “王 ”字的创造是否借用什么事物去表达?是否和其时的社会结构有关呢?“王 ”的甲骨文字形很简略, 较早字形作高窄的三角形上有一短横, 很难看出其创意。 或以为它像火炎形、牡性器形、斧钺形、君王端坐或冠冕形。它们都可以与王的权威取得某 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不以之与其他字形和字义相近的字进行比较,就很难确定何种说 法较接近原来的创意。甲骨文及金文的“皇 ”,不论在字形、字义、字音上都和“王 ”字相 近,宜于进行比较的研究。 “皇 ”字或以为像火辉煌、王戴冠冕,或冠冕之形。 “弁 ”字的 小篆有三形: 一作人戴冠形, 冠上有三岐突出的装饰。甲骨文及金文的“弁 ”即可能是此形 的前身。“弁 ”字第二及第三形则分别像双手捧一顶三角形及穹顶之帽形。如以“皇 ”字与 之比较,“皇 ”字应是“弁 ”字的人所戴之有三岐突出的帽子形。金文有一形作人加冠形, 冠亦作三角形。也许是巧合,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君王也作和甲骨文的“王 ”字同形状, 作三角形之上有二短横。王权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所必须有的制度, 为什么古代的人会以帽子去表示?应也是值得探寻的。

   冠冕可能在衣制中最不具实际效用,但却是很多民族的权威象征。人们往往因过度夸张 其象征作用而有损其实用性。帽子的效用,我们可以想象, 第一是增加美感。因此甲骨文的

“美 ”字就作一人的头上装饰高耸弯曲的羽毛或类似的头饰状,来表示美丽、美好等意义。

  最先, 政治上最具权威者叫王,神仙世界最具威力者叫帝。到了商代末期, 某些王于死 后也被尊称为帝。周人克商后沿用王的称号以称在世或去世的王。东周时王室衰微,有些诸 侯的实力远较王室为强, 大概认为应该拥有比周王更具威风的名号。秦与齐曾一度采用帝号。 也许因此人们兴起以帝号命名传说的古帝王。后来, 慕古的人更以伟大、辉煌等形容意义的 “皇 ”字,称呼传说比黄帝更早的三皇。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 他认为自己的威权和统辖的 领域, 超过所有古来的政治人物,乃采用“皇帝 ”合一的名号。此后的当政者,不管其能力

及疆域的大小,都无愧地承继这个最伟大的皇帝名号。王就成为次一级政治人物的称号了。

 

上一条:2023-06很难认的 30 个字, 读对 5 个以上都是高手!

下一条:2023-04汉字起源及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