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在中国的书籍和传说当中, 一些人认为是伏羲氏发明的。《韩非子》等书籍则记 载仓颉模仿鸟兽的足迹创造了文字。仓颉,称史皇氏,是神话人物, 也称文字之神。从现实
的角度来看,文字的出现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记录和保存,也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文字, 应该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文字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字的演
变也是漫长的过程。中国文字的起源比较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汉字产生的原因,比较常见的是:
一、文字是从原始社会的图画、图形中分离的。
二、文字出现是纪事的需要。结绳纪事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很多著作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先产生了语言,用声音进行交流,再产生文字。 一些彩陶器具上刻有早期的楔形文字。最初, 人们会用图形和符号表示传达的意思,后来逐
渐演变成文字。从文字演变的历程来看,也是逐渐由图形向字体过渡。
《说文解字》一书中描述了汉字的演进过程。汉字是从最初的的图形逐渐一步一步地简 化成为简体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绘画艺术更早于文字出现。比如,“拔”字,就是由双手 拔树的图案演变而来的。 “ 白”有发光、颜色的意思, 是由类似“ 日” 的图形逐渐演变而来的。汉 字当中有很多象形字, 和表音文字不同的是, 对人们来说来通过象形文字的外形观察, 更容易揣测文字的意思。早期的文字,字形更接近于物。
汉字又不完全是象形字,采用的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指事是一种抽象造字法,富于文字一定的意义。会意字是指字的整体意思由各部分组成,如 “渔” ,捕鱼,渔字由三点水和鱼组成。《说文解字》中为形声的定义是:以事为名,取譬相 成。形声字是由两个字复合而成。转注是指建首一类, 同意相授的字, 如“耄” 、和“耋”都有老者的意思。
汉字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同时, 具有艺术性,它讲究结构、比例等。在远古社会,人 们常用结绳记事来记录事件, 因为结绳记事无法满足纪事的需求,不能够更加清楚的纪事, 文字被创造出来。文字的艺术性则体现在字体的结构搭配、笔画的组成等。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以中文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的出现。
汉字是从远古流传保留至今的文字,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 书、简体字等时期。文字演变的趋势,是越来越简化,以便于识别和传播。文字传播的载体
也从最初的兽骨、岩石、竹板等变为了纸张和电子媒介,更加易于携带。
由于近代社会文盲比较多,古文笔画繁琐,不易传播,不利推广教育。在清末, 学者开 始提倡汉字简化运动, 五四运动之后, 1923 年,胡适在报刊上宣传并称赞简化汉字的主张。 简化汉字虽然统一了汉字的大小,精简笔画, 更利于传播和学习,但是破坏和束缚了汉字原 有的美感。另外, 简化汉字使得一些经典的繁体古籍著作很难推广和流传, 一定意义上,造
成了部分文化断层。
中国是古代文字的起源地之一。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恒河流域也 曾经产生过自己的文字系统。但是许多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已经逐渐被人遗忘, 甚至销声匿迹。 一些文明消失后, 现代人与他们文字之间已经产生隔阂。如,玛雅文字的文字符号,由于简化不成功,在当今很难被人们理解。
汉字是至今还在使用和流传的文字。古代文字有它的美观性,简化字有它的实用性,没 有什么是一层不变的, 需不需要改变无非是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汉字简化顺应了历史的潮 流。即使在今天, 人们如果想要重新认识繁体字,阅读相对简化字来说更晦涩的古文, 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