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每句话都有严格的时态语法要求,基本的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和过去将来时。而提到汉语,时态似乎没那么严格了,多用副词、助词来体现时态。如“了”表示已完成,过去时态,“正在”、“目前”表示正在进行时,“将”、“可能会”表示未来。而古人从“吃”中,衍生出两个重要的关于时态的字,下面一一道来。
首先,看一下“食”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一张口,冲着乘着美食的器皿,大快朵颐,甚至会流下几点口水。食,做动词讲,意思是正在吃东西。
下面的容器叫做簋(音同鬼),是先秦时候乘食物的青铜器,也是礼器,和鼎配合使用。一个是碗,一个是锅。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利簋和铭文]
食,表示正在吃东西,是正在进行时。在“食”之前和“食”之后,分别是将来时和过去时,对应的两个字是“即”和“既”。
先来看“即”,将来时。在甲骨文中像一个跪坐的人面对着食器,准备就餐。之后人形被讹变为部首“卩”。《说文解字》中说:即,就食也。现代汉语中也常用词即将、即使,表示(假设)未来发生的事。
再看“既”,过去时。依旧是人和美食的关系,但人的姿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左侧的甲骨文人对着食物,但人的大口已经背对着食物,右侧的甲骨文是人的整个身体背对食物,即将离开,总之,表示已经吃完食物。既然、既往不咎、既望等词,“既”都表示已经过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