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语言资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3-28文字的意义与起源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7日 08:23     

    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知识积累,没有文字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在人类历史上,原生文明的诞生与发展与文字的创造紧密相连。楔形文字(丁头字)于两河流域诞生,象形文字(圣书字)于古埃及出现,甲骨文则是中国文明的核心成就之一。

有人认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这实际上是指文字的使用从未中断。以甲骨文为核心的早期中国文明,虽然没有两河流域的文字那么早,也没有古埃及的文明那么早,但其文字的使用却得以持续不断地传承至今。

2015年,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个悬赏公告——请大家来认甲骨文,认出一个字可以获得10万元的奖励!如今,若有人能够成功释读一个从前未被认出的甲骨文字,则可获得博士学位。这是因为甲骨文中的易识别字早已被破解,留下的未破解的字都是难度较高的文字。

甲骨文为何如此吸引人们?

所谓“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甲骨的故事流传甚广:王懿荣派人去北京购买“龙骨”——一味中药,买回来后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王懿荣是金石学家,认识篆文,他仔细辨认,发现这些字跟大篆很像,甚至比大篆还早。他隐隐约约觉得这些字可能是更早期的文字,于是派人去收购这些甲骨。消息传出后,当时很多著名学者如罗振玉、王襄也都纷纷加入收购这些刻有字的骨头碎片的行列。直到1908年,他们才获知这些甲骨原本埋葬于河南安阳小屯。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殷墟的神秘面纱。

我们在博物馆或图书馆中看到的甲骨,很多都是碎片。实际上,大批量的甲骨是一坑一坑出土的。明清时期的农民耕地,造成完整的甲骨被打碎。耕过地后,偶遇雨水冲刷,甲骨碎片就有可能在地表暴露出来,从而被人捡去。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现今的殷墟地表很难再捡到甲骨片。考古队最近一次发现单片甲骨是在2003年,此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

龟板和兽骨是甲骨文的两大类,前者通常出自于乌龟腹部,后者则来自于牛肩胛骨。在1936年,中央研究院发现了一坑甲骨,数量超过17000片,明显是被有意埋藏的。199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花园庄东地也挖掘出一坑完整的甲骨,密密麻麻排列着。一些甲骨片甚至还穿有小孔,这表明这些甲骨片可能曾被用绳子编织起来,类似于档案和书籍。2004年,又发现了若干小坑甲骨。这些发现不断证明甲骨在商朝时期极为珍贵,而非随意丢弃,而是被认真地归档保存起来。

自发现甲骨文以来,人们开始对其进行释读和研究。最早著名的研究者是“甲骨四堂”,包括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他们在认字、断代以及利用甲骨文研究历史和古代社会方面各有所长。据学者估计,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总数可能达到13万到15万片,其中单字发现量约为4500到4600个。经过多代学者的努力,至少1600个字已被成功释读出来,或者更保守地说,至少有1300个字已被成功释读出来。这是因为有些文字的释读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学术界才能最终认可。反之,至少还有3000多个字尚未破译,这也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甲骨文释读悬赏令的原因。

从造字法则上来看,在甲骨文中汉代学者所说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都有所反映。古文字学家唐兰将“六书”综合为象形、会意、形声三种方式,更具概括性。虽然甲骨文字中象形字很多,但我们仍不能简单地将甲骨文定性为象形文字。例如,甲骨文中的牛、马、鸟等字,是通过捕捉动物特征创造的文字,与所记录的实物非常相似。此外,甲骨文字还包括会意和形声字,这些字的创造方式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解读。

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最早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甲骨文中,有三种主要的造字方法,分别为象形、会意和形声。

其中,象形字是最为基础和直观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形态进行模仿和描绘,创造出具有表意功能的新字。例如,甲骨文中的“日”字,就是以太阳的形态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象形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发展,象形字的比例逐渐减少,成为甲骨文中的一种相对较少的字形。

另一种常见的造字方法是会意字。会意字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意义的部件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的字形,来表达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例如,“牢”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它由两个部分组成,表示一个圈栏里关养着一头牛或一只羊。虽然甲骨文中的“牢”字与现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但它的基本结构和含义仍然相同。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在后期的汉字中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最后一种造字方法是形声字。形声字是将两个或多个部件组合在一起,一部分表示意义,一部分提示读音,来创造新的字形。相对于会意字和象形字,形声字更加抽象,更加符合汉字的语音特点。例如,“春”字就是一个形声字,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木”和“日”表示春天的万物生长和阳光普照,而“屯”则提示了读音。形声字在后期的汉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已经占据了汉字总数的90%以上。

总的来说,甲骨文中的造字方法包括象形、会意和形声三种,它们各具特点,都是中国汉字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发展,会意字和形声字逐渐成为主流。因此,甲骨文实际上是一种“意音文字”,既可以表达意思,也可以提示读音,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甲骨卜辞的重要性与范围

甲骨卜辞作为古代占卜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甲骨背面的凿坑、钻孔、烧灼等方式,使得龟甲兽骨正面产生裂隙,贞人通过观察裂隙的形态、走向等特征,对占卜对象做出准确的判断,获得占卜结果。这些结果被刻写在甲骨上,形成了所谓的“卜辞”。

经过对已经发现的十几万片甲骨的整理与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甲骨卜辞所记录的内容十分丰富。殷墟的甲骨文涉及的范围包括祭祀、战争、狩猎、历法、天象等方面,其中天干地支等传统纪年方式也得到了完整的记录。此外,甲骨文还记录了大量与天象相关的现象,例如下雨、下冰雹、日食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古代天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还记录了当时各种各样的祭祀方式,包括彡、翌、祭、沉等,其中有些祭祀与割头、肢解人体相关,这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与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甲骨文中也经常记录商王去打猎、征伐、战争等与政治相关的事情,例如商王朝时期土方和工方两个方国反叛商王朝的历史事件,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古代政治、外交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因此,甲骨卜辞作为古代占卜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记录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宗教、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和意义。

甲骨卜辞记录的内容对于中国上古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甲骨出土之前,我们只能通过传世文献了解商王朝,而甲骨卜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朝历史的真实性,并极大地丰富了有关商王朝的历史内容。

商代被认为是“毛笔字”时代。现存的商朝文字大多数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商朝的文字是“刀笔文字”,事实上,商朝人的日常书写是以“毛笔字”为主。甲骨文中的“史”字就是手拿笔杆写的会意,“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的“典”字则描绘了两只手在扒拉竹简。甲骨文中甚至还出现了“作册”这一概念,被学者们理解为掌握了书写能力的官职,“作册”的初义是指在简册上书写。

实际上,我们今天仍可以直接看到商朝人书写在玉器或石器上的文字。在殷墟出土的一件大理石做的戈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毛笔字。近年还发现了一把玉戈,上面的11个字也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写的。此外,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是用毛笔先写好,然后照着毛笔痕迹制出铭文范,铸造出来的。这些铭文仍保留着毛笔字的笔意。

这些证据表明商代是“毛笔字”时代。

几年前,考古队发现了一片残破的骨板,其两侧刻有文字。其中一面刻有一道道的竖条,竖条之间刻有文字,字口上还留有墨迹。实际上,这片骨板是商人用来练习毛笔字的。这片骨板被戏称为中国最早的法帖。

甲骨文是殷墟考古发现中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因为它是文字,能够反映古人的思想,直接记录历史事件。它让我们知道中国的书写时代最迟从商代开始,让我们了解3000年前的许多事件和人物,也能够直接接触商代的文明高度。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上一条:2023-29夏朝为何称“后”?甲骨文改写认知

下一条:2023-27诞生于中华大地的印刷术为何堪称人类“文明之母”?